我以前一起读师范的同学,毕业后有的是在乡镇小学教书,有的是在县城的教育局直属学教书,也有的毕业后就直接分到中学教书,教书学校的起点不一样,后来继续深造的程度不一样,直接决定了在退休之前能不能评到高级教师。
评到高级教师对中小学的教师来讲,不但是一种职业成就感的体现,其实和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紧密相关的,不但工资待遇更高,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也会更高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按照我们四川大部分地方的待遇情况来比较,评上高级教师退休后,养老金比一级教师差不多要高2000元左右,当然这还有工龄的因素,高级教师岗位任职时间长短的因素,以及岗位等级的因素等。比如副高5级和副高7级,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大的。
虽然我们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在职期间评上副高职称,但由于受到任职结构比例、副高所需要的硬性条件,比如积分、教龄、学历要求、教学科研成果、教学成绩等方面的要求,让很多人对积极参评副高产生了畏难情绪。
在师范毕业的同学中,其中有好几个都是在同一所中学教书,但每个人的境遇是完全不一样的。他们基本上都是在今年或是明年会办理退休,但他们中有的已经评上副高级10多年了,最好的现在已经是副高5级,但有的才几年,甚至有几个还在苦苦挣扎中。苦苦挣扎的几个同学,基本上都是长期在小学工作,后来才调动到中学的。
同样是在乡镇的中小学工作,镇上的中心小学评上高级教师的几率更高,虽然教办要在全镇的小学中进行平衡,但既有村小任教经历,后来调动中心校的老师,评上高级教师的机会更高。一直在中学任教的老师,相对副高的比例更多一些,毕竟中学都是教育局直属管理,可以在全县的范围内进行平衡。
至于为什么那么难,之所以难,这因为是高级教师,是属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。高级两个字是由学术成果、知识结构、学历要求、能力素质要求,工作责任心等来综合体现的。如果一个普通的人,平时不怎么努力的人和高级这个词是不沾边的。
高级教师也可以用高级知识分子来衡量,教师中的高级知识分子,他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,为了让这种评价体现更为客观,更为标准化,很多学校将涉及到诸多因素划分积分,实行积分制。比如教学成绩,这是一个积分项目,如果要细化就是在县乡的排名,假如排名第一是10分,那么排名第10的就只有1分,排名第10以后不再有积分等。
另一个积分的重要项目就是获奖情况。当年我评高级职称的时候,获奖证书中有国家级的,有省部级的,也有市级和县级的。如果有一项国家级或是省部级的获奖证书,那么积分至少可以在50分以上,这个证书的含金量对于帮助自己评上高级职称无疑是最有帮助的。
当然要获得国家级的或是省级的荣誉证书难度是比较大的,但有几件县级的获奖证书也是有帮助的。如果在你的教学生涯中,一个获奖证书都没有得到过,甚至连学校的荣誉证书都没有一张的人,要评高级职称估计希望就非常渺茫了。
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课题研究方面的问题。既然要达到高级的水平,除了实践经验以外,如何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层次,把自己的教学成果总结提升为学术论文,这是高级教师应有的功底。这方面的成果可以是集体的成果,比如是教研室组织研究的课题,自己是成果的主要参与人,或是课题负责人等都对自己有帮助。
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,那就是自己的学历达标情况。早期的教师,像我们这些80年代毕业的师范生,其实每个人都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,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,很多人已经是研究生班的学历,有的还取得了硕士学位。
你在进步,别人也在进步,同样是中小学教师,人家进步了,你还在原地踏步,虽然你的教学成绩很好,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口碑也不错,但你当初是师范生,到现在你还是师范生,连一个函授专科生文凭你都不愿意去学,去争取,那说明i求知的能力是不足的,当过一般的老师你还可以,但要当高级教师可能就不合格了。
当然有的地方还有一些别的要求,比如计算机培训合格证、普通话等级、年度考核结果等。如果你连这些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,那你哪还有资格去当高级教师呢?高级教师不仅仅是论资排辈,更重要的是要名副其实。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的高级教师,即使被人照顾了,多数人也不会服气,自己也不自在,那又何必呢?
关键词: